鸦片战争中的第三者:印度农民是怎样被英国商人骗进鸦片产业链的
2020-04-26 10:19:28
  • 0
  • 0
  • 2

“如果碰上寒冷的季节,那些英国老爷根本就不让种别的东西;他们的手下就会挨家挨户地强迫农民先支些现金,让他们签合同。”

那么,当年这些“英国老爷”让贫苦的印度农民种什么东西呢?

这个“东西”就是给近代中国人带来深重苦难的鸦片,而为了能够自如地将这种东西输入到中国市场,英国人发动了鸦片战争。围绕着这场战争,衍生出了无数话题,不过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第三者:印度,它是英国人得以实现其在中国军事冒险的重要后方基地,也是提供给英国人鸦片这种特殊商品的生产基地。

美国时代华纳(Time-Warner)(时代生活出版公司)出品的《人类文明史图鉴》一书中记载:“西方人用来打破中国孤立局面的贸易根据地在印度次大陆。在那里,在东印度公司的领导下,成千上万公顷的肥沃土地被用来种植鸦片。鸦片一般在11月份播种,3月份成熟。成熟时将含毒丰富的鸦片汁通过球形果实上的切口收集起来。种植者然后把货运到巨大的仓库里。”

印度成为英国人的殖民地的源头时间可以上溯至1600年12月31日,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向英国东印度公司发放许可状,给予它在印度贸易的特权。158年之后,即1758年,英国东印度公司已从初期一个贸易公司,发展成经营棉花、丝绸、靛青、硝酸钠和茶等货物的大型垄断实体,随后该公司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,并开始借助武力,通过系列战争,逐步实现了对印度的控制。

其间,英国人开始像本文开头所述的那样,组织印度农民种植罂粟,加工成鸦片销往中国,赚回大笔的银子,然后英国人用这笔钱继续扩张。贫苦的印度农民起初并不愿意种它,因为要种它非常辛苦:要犁地十五遍,每一个土坷垃都要用锄头敲碎,要买肥料施肥,要不停地灌溉…..相比之下,无欲无求的印度农民种点小麦、木豆和蔬菜养活自己则容易得多了。为了让农民种这玩艺儿,英国人使出了体现早年不列颠资本阴鸷风格的一招:

据印度作家阿米塔夫.高希在其小说《罂粟海》(该书中文版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)中的描写:“那些英国老爷根本就不让种别的东西;他们的手下就会挨家挨户地强迫农民先支些现金,让他们签合同。对他们,根本没办法说不:如果你拒绝他们,他们也会把银子藏在你们家里,或是从窗户扔进来。到时候再跟那些白人长官说你没有收钱就没有用了,他们还会伪造你的手印。这些白人长官都是靠鸦片的佣金过活的,所以绝对不会让你得偿所愿。而且,到了最后,你赚到的也不会超过三个半银卢比,也就是刚刚好还清他们预付给你的银子。”

以上这段,以及包括本文开头的引言,都出自高希的这部著作,虽然是部小说,但这个在印度享有盛誉的作家,写作风格严谨,譬如,为了镜像出当年船上口令的各种用法和海上常用语句,作者就仔细研究了1882年版在伦敦出版的《印度水手实用词典,或英印航海术语及词汇词典》。为了写作该书,他参阅了大批学者和历史学家的相关文献。附图是其为写作该书参阅文献所涉及到的部分学者和历史学家名录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作者仔细研究了1865年在加尔各答出版的、由曾任加兹布尔鸦片工厂主管的J.W.S-麦克阿瑟所著的《鸦片工厂札记》。

之所以在这里花些功夫介绍印度作家阿米塔夫.高希和他的这本书,是想说明这虽然是一部文学作品,但它折射出的历史风貌清晰可显。

当时,英国人借助其领先的技术,用剑与火摧毁了有着自己独特文明发展轨道的印度人的社会基础,驱使当地人为不列颠的利益而奔命,英国人的干预瓦解和破坏了其当地的农业生态系统,鸦片工厂对罂粟的需求永不餍足,能让当地贫苦农民果腹的农田在持续萎缩。在高希的笔下,有这么一个当时农村的诡异景象:

“它们(被罂粟汁液影响的蝴蝶)的翅膀都扇得跟以往不同,好像自己都忘了要怎么飞舞。其中一只蝴蝶落到了卡布翠(书中人物)的手背上,她把它扔到空中,它才肯挥动翅膀飞走。”
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